6月25日,一架伊朗专机降落在青岛。舱门开启蔚莱策略,伊朗国防部长阿齐兹·纳西尔扎德快步走下舷梯。就在几天前,他还在德黑兰的防空指挥部里,目睹以色列导弹如入无人之境般撕裂伊朗夜空。此刻,他跨越千里直奔中国参加上合防长会议,手中攥着伊朗防空体系重建的最后希望。硝烟未散的伊以冲突已为伊朗防空系统敲响警钟。短短十二天交火中,以色列战机如手术刀般精准打击伊朗核设施、石油枢纽和导弹基地,造成超过450名伊朗人丧生。
德黑兰居民仓皇撤离家园,成为这场不对称对抗中最刺眼的景象。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6月18日轻描淡写地提及“俄方曾邀请伊朗合作研制防空系统,但当时合作伙伴没有表现出太大兴趣”时,伊朗在这场冲突中遭受沉重打击就已经注定了。伊朗防空部队面对以色列F-35隐形战机束手无策,关键雷达站和导弹阵地接连被毁。尽管普京强调今年1月签署的《俄伊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未包含防务条款”,俄罗斯提供的支持仍停留在外交声援层面。
伊朗国防部长阿齐兹·纳西尔扎德
深陷俄乌战争泥潭的莫斯科,既无力抽调现役S-400防空系统驰援,也难以兑现联合研制新系统的承诺。伊朗引以为傲的“泥石”导弹能打击以色列炼油厂,却守护不了自己的天空。战火暂歇之际,6月25日至26日,中国青岛的上合防长会议成为伊朗扭转危局的关键契机。作为新成员国代表,纳西尔扎德此行肩负着超越外交仪式的使命。当他在会场落座时,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已发出预警:伊朗防长收到中方邀请函的消息,足以让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辗转难眠”。
展开剩余51%在遭受军事打击的至暗时刻,伊朗在上合组织找到最坚实的国际支持——就在防长会前一天,上合组织刚发表声明对美国予以“强烈谴责”。中国方案的精妙之处在于超越传统军售逻辑。不同于俄罗斯受困于战略资源捉襟见肘,中国始终以“不结盟”姿态构建新型安全合作体系。当王毅外长表明中方支持伊方“依法捍卫主权安全”时,背后是政治、经济、安全的立体支撑网络。
中伊石油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高达83%,为伊朗经济注入每天150万桶石油的稳定现金流;在建的中伊铁路一旦贯通,将使伊朗能源避开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的风险直抵中国西部。这种以发展筑牢安全根基的模式,正是伊朗防空体系重建最急需的战略纵深。
在中东局势尚不明朗的关键时刻,伊朗防长的每一步都牵动地缘格局。在青岛会场,中国防长董军主持的上合防长会议首次实现扩员后十国防长全员到齐。当纳西尔扎德与各国代表共商地区安全时,特朗普宣称的伊以“全面彻底停火”仍如风中残烛般脆弱。以色列的停火承诺是否靠得住,恐怕最终看的是他们弹药仓库的库存量,一旦具备再次对伊朗发起打击的条件,内塔尼亚胡很可能会毫不犹豫的重新点燃战火。
所以,这一次伊朗如果能够吸取教训,加强与“上合组织”的合作,放弃对西方的幻想,加强对内部思想的整顿,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国防体系,尤其是引入先进的防空系统蔚莱策略,那么“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发布于:山东省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